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美國與澳大利亞科學家成功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
晶體管——由7個原子在單晶硅表面構成的一個“量子點”,標志著我們向計算能力的新時 代邁出了重要一步。
量子點(quantum dot)是納米大小的發光晶體,有時也被稱為“人造原子”。雖然這個量子點非常小,長度只有十億分之四米,但卻是一臺功能健全的電子設備,也是世界上第一臺用原子故意造出來的電子設備。(
長電代理商南京南山官網
www.moxing188.cn)它不僅能用于調節和控制像商業晶體管這樣的設備的電流,而且標志著我們向原子刻度小型化和超高速、超強大電腦新時代邁出的重要一步。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量子電腦技術中心(CQCT)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聯合小組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雜志上詳細描述了這一發現。參與這項研究的量子電腦技術中心主任米歇爾-西蒙斯(Michelle Simmons)教授說:“這項成就的重要性在于,我們不是令原子活動或是在顯微鏡下觀測原子,而是操縱單個原子,以原子精度將其置于表面,以制造能工作的電子設備。”
“澳大利亞研究小組已可以完全利用晶體硅制造電子設備,我們在晶體硅上面用磷原子替換了7個硅原子,并達到了驚人的精確度。這是重大的科技成就,是表明制造‘終極電腦’(用硅原子制造的量子電腦)可行性的關鍵一步。”將原子置于某個物體表面的技術——掃描隧穿顯微鏡——已問世二十年之久。在此之前,沒人能利用該技術去制造原子精度的電子設備,然后令其處理來自微觀世界的電子輸入。
西蒙斯教授說:“電子設備究竟能有多小?我們正在驗證它的極限。澳大利亞的第一臺電腦在1949年上市,它占據了整個房間,你只能用手拿著零部件。今天,你可以將電腦放在手掌上,許多零部件的直徑甚至只是一根頭發直徑的千分之一。”
“現在我們已經展示了世界上第一臺用硅材料在原子刻度下系統性制造的電子設備。這不僅對電腦用戶具有特別的意義,對所有澳大利亞人來說都極為重要。過去50年來,電子設備小型化一直是驅動全球經濟生產率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我們的研究表明,這個進程仍可以繼續。”
美澳聯合研究小組的主要目標是用硅原子制造量子電腦,澳大利亞人在該領域擁有獨一無二的人力資源,同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臺新電子裝置表明,實現設備在原子刻度下制造和測量的技術已經開始來臨。
目前,商業晶體管閘極(transistor gate,該裝置可令晶體管充當電流的放大器或開關)的長度約為40納米(1納米相當于十億分之一米),量子電腦技術中心的研究團隊正在開發長度僅為0.4納米的設備。
西蒙斯教授指出,20年前,唐-艾格勒(Don Eigler)和埃哈德-施魏策爾(Erhard Schweizer)在IBM公司的阿爾馬登研究中心,用氙原子造出了IBM公司的標識,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小的標識。二人利用一臺掃描隧穿顯微鏡,將35個氙原子置于鎳表面,拼出了“IBM”三個字母。
艾格勒和施魏策爾的研究論文發表于《自然》雜志上,他們寫道:“設備小型化的基本原理是顯而易見的”。二人還在論文中多次提出警告,并在最后總結說:“原子刻度的邏輯電路和其他設備的前景距離我們有些遙遠。”西蒙斯教授說:“當時看似遙遠的事情如今變成了現實。我們利用這種顯微鏡不僅可以觀測或熟練操作原子,還能用7個原子制造原子精度的設備,令其在真實的環境中工作。”